Image
Image

政府数字化在防雷减灾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以全国防雷减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为例


编辑:2023-09-08 11:25:55


政府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全国防雷减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推动了防雷减灾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防雷减灾服务与监管更加科学、精准、智能。

40773

截止20239与8日

—  01 —

防雷减灾领域中政府数字化建设现状


政府数字化建设总体情况。当前,国内政府数字化转型步入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的快车道。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全球排名升至第9位。根据IDC 2020年7月发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至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技术支出规模达到266亿美元,是全球技术支出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美国。根据复旦大学和国家信息中心数字中国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报告》,截至2021年4月底,我国已有174个省级、副省级和地级政府上线了数据开放平台,其中省级平台18个,城市平台156个(含直辖市、副省级与地级行政区)。

防雷减灾领域中政府数字化建设情况。2016年,中国气象局在推进防雷减灾体制改革的同时,*融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重新构建防雷监管工作体系,共建、共享、共用监管平台,实现了防雷事中事后监管的数字化、标准化、痕迹化和全覆盖,提高了防雷监管工作的*性、便捷性、实时性和动态性。气象部门通过数字化助力防雷减灾监管,重点突出行政执法和防雷市场主体的监管职能,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互联网+”监管。目前已建设1个国家级、8个省级和20个市级防雷监管平台,接入全国2317余家执法单位,10676余位执法人员,2054余家检测机构,127403余家防雷重点监管企业。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方便监管人员*了解防雷重点监管企业、防雷检测机构工作运行情况,提高防雷社会监督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能力,更好地发挥防雷减灾在保障国家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积极作用。

防雷减灾领域中政府数字化应用*。气象部门通过数字化监管实现对企业防雷安全日常动态监管和督查抽查,使企业防雷安全的主体责任真正落地生根。一是提高了气象部门的防雷社会监督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二是创新了执法检查工作模式;三是规范了执法程序与队伍管理,使监管人员能*掌握防雷重点监管企业、防雷检测机构工作运行情况;四是提升了事中事后监管能力。

防雷减灾领域中政府数字化应用存在的问题。一是防雷减灾领域中大量数据仍沉淀在各信息系统中,未能充分发挥服务群众和支撑政府决策的作用,政府数字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依然存在;二是数据共享和应用仍缺乏数据资源确权、开放、流通和交易的制度保障,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的防雷减灾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亟待加强;三是防雷减灾中数字化建设的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仍显滞后,数字化建设尚缺少科学、量化的考核标准和评估依据。

33990

截止2023年9与8日

—  02 —

全国防雷平台在政府数字化应用的实践探索

为大力推进政府数字化在气象防灾减灾防雷领域的应用,提高全国防雷业务的规范化、集约化和信息化水平,中国气象局于2017年开始建设全国防雷平台,边建设边上线,2020年*建设完成。全国防雷平台采用一平台“一张图”,结合大数据,实现智慧监管,达到“线上可查线下可看”的目的。利用互联网+模式,探索推行了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防雷监管数字化平台,有效提高了监管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全国防雷平台数字化模块建设情况。主要包括三个子模块:防雷监管模块(气象内网访问)、检测机构和重点单位服务模块(外网访问)、APP移动模块(外网访问)。十大功能:检测机构监管(检测业务、项目信息、检测人员、检测情况)、重点单位监管(隐患台账、应急预案、整改意见)、防雷行政监管(行政审批、行政执法、专项检查、随机抽查)、雷电灾害信息、信用管理、数据对接、移动APP、气政通OA登录、钉钉集成等。监管系统气象主管部门对检测机构、重点单位等监管对象进行在线实时智能监管;服务系统检测机构和重点单位用户上传检测信息、检测情况、隐患信息、整改情况等,有效形成闭环链条。APP移动端助力现场监管。

全国防雷平台用户情况。平台2018年2月上线,主要用户包括三类:气象内部用户、检测机构用户和重点单位用户,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31个省市全部启用平台。根据统计,全国共有70219个气象内部用户,用户访问总量263504次,监管信息高达35796次,检查信息33924条,专项检查1142条,行政执法信息49条;发现隐患台账3469条,发放执法检查整改意见4154条。共有2064个检测机构用户,现场检测上传148327份检测报告。共有15400家重点单位用户,上传自查信息和应急预案等信息,重点单位隐患台账3803条,已整改2685条,逾期未整改1061条,限期未整改57条,整改率70.6%,整改率好于去年同期水平。

全国防雷平台部署云端一体化。全国防雷平台采用B/S架构和中央集群部署方式,部署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云端,安全、*、便捷。充分利用基础设施资源和云平台服务,做到资源弹性化和云管理。借助轻量级的容器,实现系统平台硬件资源的统一管理与统一分配,实现多并发用户7*24小时不间断访问,并且保障系统快速复制与拓展。

全国防雷平台数据共享“一平台”。全国防雷用户共用“一平台”,平台面向气象系统内部用户、防雷装置检测机构服务用户和防雷安全重点单位用户。避免重复建设,节省成本,通过对接接口,实现和地方政务平台、地方防雷平台和国务院信息系统间的数据对接和信息共享,打破了过去各部门、各系统数据间“蜂窝煤”式壁垒,贯通了多部门、多层级、多类型的数据流。

全国防雷平台重点监管“一张图”。平台可以实时掌握全国防雷业务和安全隐患情况,通过一张行政区划地理信息图显示,包括:检测机构(2059家)、检测人员(15118人)、检测业务(148368宗)、防雷重点场所(127272个)、隐患信息(13011条)、整改情况(整改率58.6%)、执法检查(67039次)、专项检查(2280次)、雷电灾害(6818宗),在线监督监管防雷检测市场和防雷重点场所安全隐患,达到“线上可查、线下可看”的目的,实现“线下”与“线上”互通,提升“互联网+防雷监管”水平,增强监管与服务的时效性。

全国防雷平台管理模式“一张网”。集行政监管、防雷技术服务、雷电基本业务等,可实现在线监管、结果录入和省市级数据对接。通过全省、市、县防雷业务统一互联、动态维护、实时监控,做到信息公开 、统筹策划、有效监管,实现省市县防雷业务、服务和监管“一张网”,并将廉政风险防控内容有效嵌入防雷业务之中,加快了防雷减灾工作的机制创新。通过该平台,检测机构可录入检测项目信息、检测报告,重点单位可录入隐患排查信息、自查自纠信息,做到线上可看、线下可查。目前,已监管和查处违规检测机构和挂靠人员15宗,行政执法436次,行政处罚56宗。


—  03 —

全国防雷平台对防雷减灾领域数字化应用的启示


以网络为支撑,构建线上线下的信息共享体系。全国防雷平台首次以“互联网+”,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实现“线下”与“线上”信息共享。用户对象面向全国,共用一平台,以“一张图”“一张网”的形式,在线监督管理全国防雷检测机构、检测人员、检测业务、防雷重点场所(易燃易爆场所)、雷电灾害情况等,达到“线上可查、线下可看”的目的,提升了“互联网+防雷监管”水平,增强了监管与服务的时效性。必须以网络为支撑,构建先进、可靠、安全的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基石,建设全口径梳理、全活化归集、全精准管理、全过程评估、全方面使用的“线下”与“线上”信息共享体系,并确保信息的完备性、精准性、适用性、即时性和综合性。

以用户为中心,构建好用易用的服务供给体系。全国防雷平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从用户体验角度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和应用设计,并以用户“好不好用、爱不爱用”来检验服务成效。通过业务流程优化、业务功能*,提高了气象部门的办事效率、压缩了服务对象的办事时限、优化了监管对象的办事流程,真正成为了好用易用的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市全部启用全国防雷平台,共有2064个检测机构使用上传了104242份检测报告;有124145个重点单位使用,发放了12466条整改意见;有70219个气象内部用户使用,检查信息录入20709条,行政执法信息480条,监管信息高达35796次。注重从用户实际需求而非政府部门自我判断出发,开展用户需求分析和建议征集,基于用户体验和线上线下流程衔接优化扩展服务广度和深度,从根本上改善用户体验,做到对内提供*政务办公、对外提供优质政务服务。

以安全为底线,构建可管可控的安全保障体系。为了提高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和用户安全,全国防雷平台通过多重保护方式:三级等保、数据加密、短信验证、内外网隔离、OA证书登录、第三方监控来保障平台的三大安全。从数据库安全、中间件安全、应用安全、主机安全、数据安全、其它安全等,满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第三级要求。通过天镜第三方监控工具,实现对全国防雷减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实时监控。必须立足技术自主可控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保护,明确各方安全保密责任,建立协同配合的信息安全防范、监测、通报、响应和处置机制,确保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有序推进、平稳运行、安全保障。

以集约为导向,构建互联互通的平台支撑体系。全国防雷平台部署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云端,充分利用基础设施资源和云平台服务,集约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各省重复建设和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总体框架集约整合建设和统一数据接口,连接气政通、钉钉、国务院信息平台、各省平台、各省政府网上办事大厅等系统,达到一张网、数据共享和互连互通的目的,避免重复录入、数据冗余和数据分散的情况。必须打造统一安全的政务云平台、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的大数据平台和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形成大平台共享、大数据慧治、大系统共治的顶层架构,建成国家统筹、地方协同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新体系。

转发自领域气象


来源 | 《气象软科学》
作者单位 | 广东省气象局、广东省气候中心


Image

联系我们

地址: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龙盛街1号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院内1号楼1层 
电话:15735652009
联系人:韩经理

扫码关注我们

Image
©2021 山西平安防雷检测有限公司    晋ICP备17001837号-1   技术支持 - 资海科技集团